面对“一人一机一消毒”的牙科手机消毒要求,氧化电位水消毒技术,突破了现行及以往其他消毒技术难以逾越的“瓶颈”。
牙科手机消毒理念的变化
口腔医疗服务的卫生化,已逐步成为受关注的重要课题。它要求口腔医学提供全新的理念、技术、方法、装备及业务流程和规范。
牙科涡轮手机,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并大量投入临床使用以来,已成为了口腔医学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工具。牙科手机与病人的血液、唾液、口腔组织接触频繁,加上手机结构精密,被金属外壳严密封闭,内部设有复杂的水、气管道及腔隙,故易被大量的细菌污染。
大量研究表明,牙科手机可作为媒介,造成交叉感染。从这一认识出发,牙科手机消毒,已经历了从不必消毒到表面消毒,从表面消毒到内部清洗消毒,从消毒到灭菌,从多个病人共用一支手机到一个病人使用一支消毒手机(即“一人一机一消毒”)的理念变化。
手机消毒,是牙科消毒环节中的“瓶颈”制约因素
牙科手机的污染,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:
一是手机在口腔内操作过程中,接触病人的唾液、血液、碎屑,造成的表面污染;
二是手机高速旋转切割时,产生的带有病源微生物的气雾和飞沫,进入空气造成的空气污染;
三是手机高速涡轮停止转动瞬间形成的负压,可将病人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回吸至手机内部,并经接头进入综合治疗台水、气管道系统造成污染。
实验证明,人的口腔中含有大量的细菌,种类多达80种。牙科手机存在着复杂的腔、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,这使手机的消毒方法受到限制,并为彻底消毒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,从而构成了目前牙科消毒环节中的“瓶颈”制约因素。
现行及以往其他消毒技术的优缺点
牙科手机消毒,应选择灭菌效果好、刺激性和对金属腐蚀性小的消毒技术。我们在此介绍一下,现行或者曾经用过的其他消毒技术的种类及优缺点。
化学消毒剂
多年来,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,先后用过苯札溴铵(新法尔灭)、乙醇和氯乙定(洗必泰)、碘伏擦试或甲醛薰蒸法等方法,对手机进行消毒。
这些消毒剂的共有问题,是对牙科手机有腐蚀,影响手机的使用寿命,且消毒过后有残留,对手机内部的消毒不够彻底。
微波
近几年来,此法在口腔器械消毒中曾有所应用。据报道,采用微波与增效剂联合作用方式,可杀灭细菌95.31%~99.8%,并完全破坏HBsAg的抗原性。
其缺点,是不能对手机内部管道进行灭菌,而且紫外线照射强度和灭菌效果随着使用时间增长而有所衰减,故现临床上已基本不用此法。
干热式消毒
是通过热空气消毒。由于需要高温和长时间,才能完成消毒过程,故对手机损害较大,且对含腔器械的灭菌效果不理想。近年来,此法也已被欧美及日本淘汰。
高温压力蒸汽灭菌
这是近年来比较常用的一种消毒方法。它以高温高压的蒸汽作为热传递媒介,达到所消毒的器械的各个部位,杀灭包括病毒和芽胞在内的病原微生物。
这种方法虽然与其他消毒方法相比较为有效,但过程太长,一般要1.5~2h。在门诊量大时,手机数量不足的单位难于周转,而且,经手机回吸造成综合治疗台的水、气管道污染的消毒灭菌问题,此法解决起来尚有一定难度。
总之,在氧化电位水出现以前,牙科手机消毒的“瓶颈”,一直没能得到突破。
氧化电位水突破了牙科手机消毒“瓶颈”
氧化电位水于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研制成功,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,突破了牙科手机消毒,这一牙科消毒领域的“瓶颈”,现已在很多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氧化电位水之所以能实现这种突破,是因它具有诸多特性:
消毒过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
日本学者曾对酸性氧化电位水的安全性进行了严格的动物实验,发现氧化电位水在接触动物口腔黏膜、皮肤后,立即释放电子变为中性,对动物和人的眼、黏膜及皮肤等无不良刺激作用,动物实验无致畸作用,无蓄积毒性,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
氧化电位水能够在消毒之后,还原成普通水
这一特点,被北京电力医院巧妙利用——他们用氧化电位水代替用于牙钻的冷却水,来对牙科手机进行消毒冷却。
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消毒检测中心,对15台次进口牙钻机进行HbsAg模拟现场试验,结果表明:氧化电位水对HbsAg污染的牙钻手机有连续消毒作用,即隔15s再重新开启牙钻开关,收集路中的流出液,进行HbsAg的检测,均为阴性。
这就既解决了钻头的冷却问题,又解决了钻头和管路的消毒问题!
消毒时间短
从而可以减少口腔科的手机购买数量,节约大量的购置费用。
高温高压灭菌,全过程需45~55min,才能达到理想效果。对于患者多而高速手机配备少的口腔科来说,手机周转速度和消毒效果难以两全。
而氧化电位水消毒方式,采用表面擦拭+浸泡消毒+内部冲洗的方法,对手机表面、手机内部冷却水管的杀菌率也均达100%,且全过程仅约需15min,因而对口腔科手机而言,是相对快速、可靠而且环保的消毒方法。